大秀场

晒一晒 图片秀
查看: 9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香港秘密收购小组|第二次“大战役”——宝礼堂珍藏古籍善本回归

[复制链接]

1203

主题

1748

帖子

0

积分

创世尊者

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Rank: 90

UID
1
精华
2
古币
2136021908
贡献
912
银币
50140
在线时间
43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1-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7 21:40: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align=left]镇国之宝《五牛图》、传世名作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董源《潇湘图》、马远《踏歌图》、黄庭坚《张大同手卷》、李唐《采薇图》、吴镇《渔父图》……这一件件旷世奇珍,它们虽然现在都被安然存放于北京故宫,然而,如果不是因为一个叫“香港秘密收购小组”机构的适时诞生,恐怕这些国宝级文物现在仍然颠沛流离,或者早已化为灰烬。[/align][size=16px]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45ca04517831450e994b17f94894e506?from=pc[/size]

[size=16px]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3872abc0e93841a9aed993c8fefbcc0a?from=pc[/size][p=16, null, left]宗周镇库之宝《礼记正义》[/p]
[align=left][size=16px]1950年,“香港秘密收购小组”做完了第一笔大生意——将《伯远帖》和《中秋帖》成功购回后,其所做成的第二笔“大生意”,也是该小组的第二次“大战役”,就是宝礼堂珍藏古籍善本的胜利回归了。[/size][/align][align=left][size=16px]宝堂是上海大藏家潘宗周的居名。潘宗周,广东南海人。潘于1919年到上海,曾任上海工部局总办,酷嗜藏书,尤喜好宋、元版本,因此他藏书中有宋、元版本111部共计1088册,内中又多为海内孤本。[/size][/align][align=left][size=16px]139年潘宗周去世,宝礼堂藏书由其子潘世兹继承两年后,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沦人敌手。潘世兹深恐藏书落人魔爪,遂向英国驻上海的一文化机构求救,请其设法将藏书转入安全地带。英国方面对此事也很重视,当即派出了一艘军舰,载上宝礼堂的全部藏书后,专程由上海驶往香港,直接藏入了香港汇丰银行的保险库中,一切都安排得十分谨慎、秘密。谁知这一存放竟达10年之久。[/size][/align][size=16px]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cf5f503fc07946a9888eef58df31d7c1?from=pc[/size][p=16, null, left]宋临陈宅书籍铺刻本《唐女郎鱼玄机》,国家图书馆藏[/p]
[align=left][size=16px]这期间,美国人和日本人曾多次设法高价收购这批藏书,美国文物收藏家侯士泰最为活跃,他携带大量美元到香港,不时地穿梭于香港和美国之间,到处探访从大陆赴港避难的故家旧族子弟手中的藏品。可是潘世兹始终不为所动,宁肯每年支付汇丰银行高昂的银库租金,一直到全国解放。[/size][/align][align=left][size=16px]1951年5月,时任上海圣约翰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的潘世兹教授,在一次座谈会上听了郑振铎的报告后,特给郑写信表示,愿把宝礼堂藏书全部献给国家,郑振铎回到北京后,立即向总理及有关部门汇报了此事,并把徐伯郊从香港召回北京,委托徐在香港全权处理有关接收潘氏宝礼堂藏书的一切具体事[/size][/align][align=left][size=16px]宜。由于将藏书从香港运回,需要潘世兹亲往香港办理有关手续,在银行办理取物手续也十分复杂,于是,徐伯郊想方设法、往返联系,反复接洽,奔波劳累,一直到1952年9月,他才与潘世兹一起将这批瑰宝从香港汇丰银行中全部取出并安全运抵上海。[/size][/align][size=16px]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80d82e59b0094adcb6f37ecbe0d42166?from=pc[/size][p=16, null, left]世綵堂刻本《昌黎先生集》[/p]
[align=left][size=16px]中国政府非常重视这些古籍,政务院命铁道部将这批书作为特件派出专列由上海直达北京。后该藏书被文化部文物局划归北京图书馆善本室珍藏。北京图书馆在编印善本书目时,特意将宝礼堂藏书全部注上“潘捐”二字,以不忘潘世兹教授的爱国功绩。[/size][/align][size=16px]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d166fc6c18e6462b9efede43ff25ca32?from=pc[/size][p=16, null, left]宝礼旧址[/p]
[align=left][size=16px]解放初潘世兹回到上海,捐书后又把宝礼堂住宅也捐给了国家,改作邮电医院,自己居住在湖南路一处花园洋房的底层。潘晚年十分孤寂,妻子和儿子均先后出国。他中风后一切生活均由保姆料理。在这种情况下,他仍以坚强的毅力完成了《三字经》的英译工作,向世界介绍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该书在新加坡出版后,被李光耀亲定为新加坡儿童的必读书,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儿童品德修养的必读书。1988年,他的名字被收入美国版《世界名人录》。​​​​[/size][/alig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Copyright © 2001-2012 | 古籍站-古书/古籍免费分享  版权所有 ( 浙ICP备15016833号-2 ) | GMT+8, 2024-6-2 16:4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