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秘籍 发表于 2021-5-18 19:05:59

陈红彦:宋元古籍之美(多图)

如何形容宋元本,我没想到一个特别合适的词,姑且叫它“至尊”吧。不管是拍卖市场还是收藏家,如果能获得一部宋版,就是足以兴奋一辈子的事,因为这会让他藏品的整体质量提升很多。宋版在文本内容上最接近文献的原貌。具体来说,一部书写出来,从宋,到元、到明、清,通常会转刻上百个版本,错误累加起来,足以让原著面目各异。宋本由于产生时间最早,保真的价值也因此凸显。历代学者整理古籍的时候,都是尽力搜求宋元版。
我们《国家图书馆宋元善本图录》的出版得到了高校古委会的支持。当时古委会的老师正在做全球范围内存世的宋元版书的调查。他们调查所得的数量是5000到6000之间。可以说传下来的非常稀有。
宋代总共刻了多少种书呢,至少10000多种,假如每种只刷印100部,数量也应该不少。但随着时间流逝,宋元版书越来越少,这也是它们越来越珍贵的原因。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c96108b22de94a3e8e524aef31fcc8e8.png?from=pc

北宋刻《范文正公文集》二十卷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我展示的《范文正公文集》是一个北宋时期的刻本。刚才我们说,世界范围内宋元版书有5000多种,国家图书馆收藏了近1700部,也就是接近三分之一。《图录》中为什么只收了1613种呢?还有一些是残破度大的,只剩几个残页的,没有用上。但即使是那些残页,价值也是很高的,也被进行文物式保存。
国家图书馆这近1700种里面,有几种是北宋时期的呢?大家公认的只有3种。所以北宋时期的刻本是非常罕见的。另外,在装帧形式上,中国早期的典籍都是卷轴装的,后来才发展为册页装,北宋时期的书正处在过渡状态,这部《范文正公集》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时代特点,我们把它奉为无上珍品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但这部《范文正公集》中的第一册不是北宋时期的,而是傅增湘先生请人抄配的,其他几册都是原本,所以我们展示卷二这一页。大家在中学时代应该都读过《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最早的版本出自哪呢?就是这部书。大家看这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有读过中学的人应该都对它记忆犹新,从这些书里面,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文化是怎么传承下来的。这几天国家图书馆还有一个大展,也展示了这一页,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那边看看原件。当然,这些珍贵藏品也收在我们的《图录》里,大家有时间可以细细翻。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96bca0c768b7449eb5ee61c1da069304.png?from=pc

宋内府写本《洪范政鉴》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4582a3fd01674085a5dcb6915a926e7b?from=pc

《洪范政鉴》序,有“周暹”藏书印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4b50f3b2af994b479f2b0c1786cb10ba.png?from=pc

《洪范政鉴》序,有“周暹”藏书印局部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12d3b4d85a444721bbc863da436920fb?from=pc

《洪范政鉴》卷十二末“周暹”和“经腴眼福”印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84b3f9009f7242c9b6e34f1453ff3941.png?from=pc

《洪范政鉴》卷十二末“周暹”和“经腴眼福”印局部
宋代除了刻本还有写本。我们再来看看宋内府写本《洪范政鉴》。大家看到右下角两方印,是宋代内府的藏印。这部书讲的是天人感应,所以只收藏于宫廷,供皇帝阅读,外人见不到。里面讲的天上掉陨石,或别的什么灾异,是供皇帝自我检查施政得失用的,所以一直不让在宫外流传。一直到清末,这一抄本都是此书的唯一流传载体。清末民国,它才流到宫外,被傅增湘先生收到。他是民国时期的教育总长。正好他还藏有一种珍贵的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资治通鉴》,所以就把自己的藏书楼命名为双鉴楼。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这两部书的尊崇。这部《洪范政鉴》一直到“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开展后才得到影印。在此之前,大家都很难看到它的面貌。现在大家到省级以上图书馆,都可以翻阅一下,了解一下它里面是讲什么的。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357d9ff1e6744886ace467c9325c0a15.png?from=pc

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876f8b5790be4823a131e521c79135fe.png?from=pc

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d259a2d5e88840af854f73f6a6c22db5.png?from=pc

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9c8ff532db4e4c4a912c1dab02328f55.png?from=pc

元代大德年间刻本《梦溪笔谈》(蝴蝶装)
再举一个元版《梦溪笔谈》的例子。这部书是北宋时期沈括写的,里面记录了很多人文、科技、地理方面的东西。这里面有对陕西出石油的记载,有对数学知识的记载,还有对活字印刷工艺的记载。
我们说中国发明了泥活字印刷,这在《梦溪笔谈》中就得到了明确记载,它是布衣毕昇发明的。早期活字印刷的书什么样,并没有流传下来,一直到清代才有人做工艺复原,但《梦溪笔谈》记载了活字印刷从制作模具到刷印的全流程。后人之所以能将这一工艺复原成功,就是因为《梦溪笔谈》这部书里记了。
这部书本身应该有宋刻本,但宋刻本没有传下来,我们这部是元代书院刻本。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宋元刻书皆在书院。”因为主持书院的通常是当时学术水平很高的人。除了学术原因之外,书院有学田,还能得到资助,所以经济实力雄厚,有印书的条件。另外,书版庋藏在书院中,在书不够时可以随时加印。这个版式,大家看看是不是很奇怪。这么大的开本,这么小的版心。过去有人猜测,这么大的空白是留给学生做笔记,给教习批改的。但因为这是孤本,所以此类猜测得不到印证。后世也没有人舍得往上面写字。这部书作为曾经的皇家藏书,在万历年间被清点过,上面有一个“杂部”印,就是清点时留下的痕迹。上面的“文渊阁”是明代皇宫收藏的印章,下面的“东宫书府”也是一个著名的明代藏印。所以在这书影里面,有很多信息,从中可以看出其流传的轨迹。后面还有一个牌记,说明它是“茶陵东山书院”刻的。这是一本我们现在还可读的书,里面的内容很有意思。像“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等等,就是讲泥活字怎么排版,怎么垫平,怎么刷印的,这段文字很出名,而它最早就是从这部书里出来的。所以从文物价值、文献价值,还有版面设计的艺术价值看,它是一部“三性”俱全的书。
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28f57a8b94bd4230ab3e60f12f54f4e8.png?from=pc

北宋蜀刻本《王摩詰文集》
另外还有一些值得一提的例子,比如蜀刻的《王摩诘文集》。宋代不同地区刻书各有特点。四川地区刻书主要有两个系列,一是十一行本,一是十二行本。但台湾有一位学者主张十二行本刻于福建。我们这套书的著录出于谨慎还按比较传统的观点,研究者可以采纳新的成果。
这书好在哪呢?像第九卷有这样一句:“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后来很多王维诗集的版本这里作:“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在座的有很多南方来的朋友,“一夜雨”和“一半雨”在生动性上的差距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来体会。下了一夜雨,很平淡。一半雨,应该是形容一种这边下那边不下等状态。灵动的感觉就有了。蜀刻存世本来就不多,而从内容方面进行研究,更是可以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尤其是从文学研究的角度加以利用。像王维写过很多禅诗,现在还有很多读者喜欢。
另外宋元刻本还好在哪?大家知道,书装帧是有不同办法的,中国古代有自己的传统装帧方式,现在的书都用洋装了。宋代是装帧方式从卷轴式向册页式演变的过渡期。卷轴装就是用一张长长的卷,通过卷动的方式收纳起来。优点是能保持文献的完整性,不容易散乱。缺点是翻检不方便,同时容易造成磨损。所以后来有人很聪明地对装帧方式做了改变,使书从卷轴变成册页。
蝴蝶装就是把书页有字的一面向里折叠起来,再把各页的纸背粘上,因为翻起来像蝴蝶翅膀翻飞一样而得名。但是蝴蝶装很容易散,所以又有一种经折装,把一整张长纸反复前后折叠,再在外面包上硬壳。后来又有了包背装,就是将书页有字的一面改为向外折叠,然后再把书页粘合起来。
在现存的宋本书中,这三种装帧形式都有体现。这也是文物价值的一个体现。前几年有一个特别遗憾的事。有一位藏家约定把一部蝴蝶装的书送到我们馆去,我们馆的同事都很兴奋。后来藏家也专门为此去了拍卖公司咨询。但不知道谁给出的主意,他把蝴蝶装的书改装了,可能是觉得册数多了可以多卖钱,把原本的一册改成了四册,在里面垫上了纸,损失了一个原始的信息。当然这书后来钱卖得也不少,一千多万,但如果不改装,它所能卖的钱还会多得多。更重要的是,如果这书不改装,我们国家图书馆就有可能把它收起来,但它既然改装了,就让我们感觉很遗憾了。我们觉得他亲手破坏了这么一件珍贵的文物,是很让人难受的事。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b01a743fed4948689e5d2e2835205188.png?from=pc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 局部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卷轴装这种形式在唐五代到宋还在普遍使用,我们经常举的一个例子是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手稿。他写《资治通鉴》的时候,有满满两大屋子的手稿,目前只剩这么一小段,453字。这上面是“永昌元年春正月”,是现在通行本《资治通鉴》第九十二卷的内容,但是文字已经不太一样了。这上面有表示省略的“云云”和若干修改的痕迹,说明做的可能是提纲、长编,体现了一个编的过程。这上面有一百多个印章,从宋代的私人藏家,到清代的宫廷收藏,经过很多藏家。外面的题签还是乾隆写的。
所以这件藏品有很多故事,最后才到了国家图书馆。我们去年年底刚刚收了一批郑振铎在香港抢救文物的信札,信札里对六十年代书怎么到国家图书馆有特别明确的记载。信札也在展览,大家也可以去看。这样一件非常重要的藏品上,除了司马光《资治通鉴》的一小段手稿以外,还有一封信的痕迹,是范纯仁致司马光的哥哥司马旦的。因为当时纸张珍贵,所以给划掉后使用这张纸。还有一封感谢函。按当时的规矩,写信是要有书仪的,具体怎么写,司马光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范例。而且这后面还有八则宋元人的题跋,四则宋代人的,四则元代人的,也非常珍贵。过去我们办展览,有时候拿出这件东西来,放在很显眼的位置。大家来了以后都非常感兴趣。因为大家都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对司马光还都了解。司马光字是什么样子,《资治通鉴》原稿什么样子,我们通过这就可以了解了。这些我们在《图录》里都有收。
再看四川地区刻的《开宝藏》。它原来产生的时候有6000到7000卷,现在只剩下13卷,在流传过程中都散失了。这也是早期卷轴装的一个实物。比如《阿惟越致遮经》这段,有一个带“开宝六年”字样的刊记,可以让我们知道确切的产生时间。我们馆有两件东西是文物局限制出境的,这就是其中之一,还有一个就是前面说过的《范文正公集》,这就是顶级文物。大家可以通过《图录》看。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55d3f49a44d445bfa4b80d9d08e8f494.png?from=pc

金 《赵城金藏》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d0682fe1872d459c92ac42458cd3baff.png?from=pc

金刻《南丰曾子固先生集》三十四卷
卷轴装直到金代、元代,都是寺院普遍采用的装帧方式。比如金代刊刻、元代刷印的一部《赵城县广胜寺造大藏经》就是卷轴装的实例。我们这里展示的是它前面的扉画。《赵城金藏》是覆刻《开宝藏》的,刚才我们说《开宝藏》仅剩13卷了,而这件馆藏有4810多卷,比那个量大得多,所以具有保存《开宝藏》形态的意义。此《大藏经》在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前夕这段时间,由于在赵城县广胜寺藏着不安全,所以被当地的僧众在太岳军区的带领下带着跑遍了山西的崇山峻岭,才保存下来。进藏我馆后,四位老师傅带着人用十六年的时间,把它从残破不堪的状态,修复成现在这个样子。这是一件巨大的功德。
再给大家展示一下当时的蝴蝶装。我们馆藏有几种蝴蝶装,比如《文苑英华》,是宋代四大部书之一。这件藏品现在看起来破破烂烂的,但它保留了宋代宫装的样子,所以我们一直没舍得修。封皮上的黄绫子,只有皇家能用,是规制。另外此书当时是1000卷,100册,现在还剩多少呢?还剩13册,130卷。它当时刷印了那么多,现在全世界仅存了15册。我们馆藏的13册以外,台湾藏了1册,还有1册是1995年嘉德拍卖会上以143万的价格卖出的。我们馆当时资金准备不充分,没有买到,让它流到境外了。现在嘉德还在找,希望它能回归。这书100册也是一家人,希望它们都能在一起。这书除保留了原始的蝴蝶装以外,卷末这个位置还有一个“装背臣”的信息。宋代宫廷刻书保留负责装潢人信息的,这是唯一的例子。这13册里,有10册是来自清内阁大库,还有3册是周叔弢先生、傅增湘先生捐献的,为了让这套书一家人团聚。我们说国家图书馆继承了南宋以来历代皇家珍藏,这13册书就是我们的证据。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53d81b52f78a485d97c8560350c2e832.png?from=pc

宋周必大刻本《文苑英华》
另外大家看包背装。这种装帧方式是在版心内侧余幅处打两个眼,用纸捻穿起来,然后用一整张纸包起来。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古籍大都是线装,以至于常常把古籍和线装书等同。但在线装书之前,还有这么多装帧形式。只是后来线装书多了,修古籍的人,也常常用线装的办法将更早的书改装。实际上它们本来并不是线装的。
经折装的例子有元代的《元官藏》,用一张长长的卷轴装的纸,前后折叠。很多佛经、道经都是这样装的。人们曾经以为元代宫廷里面没有佛经的官刻,后来这件藏品被发现,证明了元代官刻佛经的存在。它是为元代皇后礼佛而刻的作品。
宋刻本还有一些鲜明的特点,比如它的字体、纸张是因时因地而异的。中国是造纸术的发明国,要了解早期的纸是什么样的,宋本书里可以看到一些。
再看版刻的地方差异。我们从浙版开始。这是被后世藏书家誉为无上神品的两种书,《韩愈集》和《柳宗元集》,是宋代浙江世綵堂刻的。字迹很漂亮,纸也很好,墨也很好,得到前辈藏书人的一致赞誉。这两种书还有故事。大家看上面有藏印。这两部书明代在同一家收藏。后来到了清末民国,分藏在两个不同人家里。这个长条印是“祁阳陈澄中”的,他是居住在上海的一位大藏书家,名陈清华,是银行家,经济实力很强大。另外一部在谁那儿呢?也是上海的藏家,潘宗周宝礼堂。两家说,这两部书本来应该在一起的,为什么把它们分开呢?就不忍两书的分离。所以陈澄中就出了个价,两万,或者卖或者买,把两书聚合起来。宝礼堂的经费没有陈清华充裕,所以两部书都到了陈清华手里。当时的两万是多大的数目,大家可能没有概念。可以参考当时北京很好的四合院,价格八百。所以二十几座四合院才能换一部书。这是一个比价的方式。浙江刻本的代表还有傅增湘藏过的宋两浙东路茶盐司的《资治通鉴》。这和我们前面讲过《洪范政鉴》并称“双鉴”。
浙江之外,福建从宋代到明清都在刻书,因为离战争地带比较远,而且当地读书求功名的人很多。但是挺有意思的,直到几年前,福建省图书馆才收藏了宋刻。我们举黄善夫刻《史记》三家注合刻本为例。这书原130卷,现存一部半。一部完整的在日本,还有半部69卷在我们国家图书馆。这半部本来也在日本,后来一位湖北的藏书家把它买回来,后来到了琉璃厂,再后来又到了我们馆。刚才我们介绍的浙刻,所用字体为欧体。福建刻的这书所用的则是柳体,宋代福建刻书所用字体大多类此。上世纪90年代,为纪念毛主席生日,文物出版社出毛泽东诗集,就是用这部闽刻集的字。
我们前面介绍过的《王摩诘文集》是蜀刻。蜀刻所用字体以颜体为主。可见不同地区刻书字体是很有个性的。
各地刻书所用纸张也不一样,这和造纸原料的不同有关系。比如福建出产的竹子比较多,所以竹纸的使用多一些。
江西刻本有苏辙的《诗集传》。此书是对《诗经》的注释,是苏辙的曾孙在江西任职的时候帮他刻印的。刊刻单位公使库,是一个相当于现在的省市招待所的机构,当时刻的书,质量也非常好。此书3册,是1989年购入的,当时还很便宜,10万块钱,现在价格就不得了了。
明代的高濂曾评价宋本:“宋人刻书,纸坚刻软,字画如写。格用单边,间多讳字。用墨稀薄,虽着水湿,燥无湮迹。开卷一种书香,自生异味。”书香是什么香呢?其实就是一种纸墨的香。不光好看,还好闻。而且历时久远,存世稀少,就弥足珍贵。为什么一两黄金才能买一页呢,因为数量太少,太难得了。
我们国家图书馆的出版社刚刚彩印出版了《宋本陶渊明集二种》,分别是宋刻递修的《陶渊明集》和宋淳祐刻《陶靖节先生诗注》。黄丕烈曾经同时收藏这二种书,所以把自己的居室命名为“陶陶”。这两种书体现了陶渊明诗不同的流传脉络,所以被历代文学研究者看重。谁对这书研究得最深入呢?是袁行霈先生。陶渊明这种情怀是后人,特别是文人尊崇的。这书都谁收藏过呢?文征明,毛氏汲古阁、杨氏海源阁等等,递藏脉络很清楚。周叔弢先生费了很大力气,将两部陶集聚齐了,1952年捐献给国家图书馆。这也是老一代藏书家让我们敬仰的地方。它们成为了公藏,我们才用得上。
还有一些金代刻的。大家知道这个北方的政权存在时间不长,它所刻的书,存世的只有20种左右。这里有其中的一种,《庄子》。周叔弢先生藏过两种宋本《南华真经》,称为“双南华”,加上这个金刻本,两宋一金,都是很著名的。
周叔弢先生出身于一个藏书世家。对什么样的书好,什么样的书值得收藏,他提出几个条件,即五好:版刻好相当于一个人天生体格强健。印刷好相当于一个人后天营养得宜。题跋好,说明这个人有学问。认为是古籍提升了档次。收藏题跋好,他说好比美人淡妆,更漂亮了。装潢好,好比一个人衣冠整齐,穿戴考究。这是特别生动的说法。
刚才我们也看到了,他所收藏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在这五点上都很突出,非常精美。他得到后,心情非常激动,难以抑制。此《华严经》上大家可以看到有“朱绍安并妻潘氏男世宁”等字样的题记。可以看出这是夫妻俩带着孩子委托刊刻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书,已经有出版社影印出版过了。
再说说印章。这本《孝经》,本来说是宋刻,后来经过北大张政烺先生研究确认为元刻。字体也非常精,刻得也非常好。上面这些印章,有“晋府书画之印”,说明它是出于明代藩府的。左上角这个印,是“天禄琳琅”,说明它在清代的时候藏于内府。边上最小的那方印是“周暹”,是周叔弢先生藏印。那么大的藏书家,收藏到这部书的时候兴奋得不得了,还特别制了一方印“孝经一卷人家”,表现了他对这部《孝经》的珍爱。这是孤本,元刻里面非常精当非常重量级的一种。刊刻人“相台岳氏”自称是岳飞第九世孙。
《三礼图》这部书在周叔弢先生眼里也是“五好”兼备的典范。版刻很好,印得也很好,印章也很精美。唯一不太好的是经过改装了,原来是蝴蝶装的,现在已经失去原貌。这里面特别重要的是有几百幅图。过去礼仪中穿的衣服什么样,用的器具什么样,用图来表示,而不光是用文字描述。这样我们能形成比较直观的印象。
另外像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辛弃疾和苏轼,他们在词这一领域有“双璧”之称。辛有《稼轩长短句》,苏有《东坡乐府》。这两者在元代刊刻的时候也是书院本。我们所展示的这部《稼轩长短句》,字体是行书,说明刊刻的水平在提高。这书到现在有两个版本系统,一是四卷本,一是十二卷本,国家图书馆所藏是十二卷本。上面有很多印章,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美人淡妆”。孤本仅存,流传过程中有很多故事。黄丕烈收词集,原来收得很多,但后来经济不好,便卖书。有个朋友劝他:“虽然你现在在卖书,但我还是建议你收一部书。”他所建议收藏的,就是《稼轩长短句》和《东坡乐府》的合璧。过去人提到词,就会想到《花间集》之类,都是谈情说爱的内容,而苏轼和辛弃疾把词的关注点从花前月下转移到家国情怀上去。所以说,这书刊刻得非常有价值。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a25d154604554288896db996222f88b6.png?from=pc

蒙古刻本《歌诗编》四卷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e7aad8fd87d4487397ac6618798b0f74.png?from=pc

元胡氏古林书堂刻本《新刊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
过去的文人崇尚梅花,崇尚它在寒冬中百折不挠的性格,和不与俗世同流的孤傲品格。所以过去有关梅花的创作,像咏梅诗和梅画,数量也是很多的。比如元刻本的《梅花字字香》是郭豫亨收集了历代咏梅作品,形成的一个合集。他生平不是很详细。但他在本集前面留有这样一段话:“余爱梅花,自号梅岩野人……不知梅妖我耶,我妖梅耶?”把他对梅的崇尚,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书名取自晏殊的词:“唱得红梅字字香。”字体也带有梅花虬枝的感觉。是元刻中的上品,得到了后世的尊崇。另外还有一部与梅花有关的书《梅花百咏》,也是被藏家尊崇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收集前代作品,后者是作者自己的作品,凑齐了100首。这两部书被后世誉为“梅花双璧”。
另外还有一部很有故事的书,看起来不起眼,是宋刻《寒山子诗集》。大家看最下面是周叔弢的印。这是与浙江地区有关的书,典故发生在国清寺。寒山子大家都知道,是隐居在天台山这么一个地方的,和他的朋友丰干、拾得经常用禅诗的方式唱和。他们的诗里有很多禅意和哲理,所以得到中华文化圈的追崇,像日本、朝鲜就有寒山诗的传播。周叔弢先生十六岁起开始收古籍,这是他二十几岁时所得的第一部宋版,因为当时正逢皇宫里的书散出,其中一部分流到了天津,他花了点钱收到了。这部书还有另一个宋本,也被他收到了。周叔弢先生非常激动,所以他藏书的地方就命名为拾寒堂和寒在堂。
寒山子、拾得是什么样,我前段时间去日本,正好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看到了他们的像。寒山是右图中的形象,拾得是国清寺的扫地僧,挺有意思的。《寒山诗》傅增湘曾经研究过,这书在宋代有两部,一是我们这部,另外一部在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收藏。我们这个比他们那个多几首诗,所以更早和更好。另外在江苏东山有个紫金庵,里面还有这样一幅有名的作品,就是“寒山问拾得”,上面题的几句话还挺有意思的。寒山说:“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怪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对现代人调整心态来说,还有借鉴价值。
刚才我们讲了好几部和周叔弢先生有关的书,现在说的这部《景德传灯录》也是。周叔弢先生最小的儿子叫周景良,因为他正好是在周叔弢买到《景德传灯录》的时候出生的。这些他自己都有记录,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他的题跋。我们的《图录》里有这个。从中可以感受到过去读书人的那种情怀和对书的爱。周景良先生刚刚去世。周叔弢先生是希望景良可以继承对书的热爱,后来景良先生确实被他们家称为周家毛斧季,是非常喜欢书和能研究书的人。
《施顾注苏诗》是我们从陈清华儿子手里买到的。它是吴兴施氏和顾氏为苏东坡诗所做的注。这书是经过翁方纲等人收藏的,上面有“苏斋”藏印。翁方纲有此斋号,也是因为这部书。从他之后,有了祭苏的活动。就是在苏东坡生日这天,大家组织雅集,写写唱和诗。说来也巧,下个星期一就是他的生日腊月十九,这几天还有藏书家在筹备祭苏的活动。在他生日之时,大家会拿出这部书来,写题跋或画画。所以这部书前后,和扉页上都有这样一些诗和画。这书传来传去,民国时期传到袁思亮手里。他就在我们老馆附近有一个藏书的地方。后来他的藏书室着了火,他拼了命去救,所以这书幸免于难,成了“焦尾本”。虽然有了烧痕,但是没有伤到字。所以宋本书能传下来还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们现在还很熟悉的一些词语,像“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做书籍史的时候经常会说到,它出自《尚书》。我们这里展示的是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周易》里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经常引用,清华的校训都与此相关,《楚辞》里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都可以从宋元本的书里看到。我们这都是最早期的刻本。像这个“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是。再有,《汉书》里面“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老说这个,而且国家领导人也喜欢引用。它们从哪来的呢,宋本书里都有。
存世宋本,我们的统计数字是5500到6000部,我们馆藏是接近1700部,是宫廷藏书、民间藏书的精华所聚,流传下来不容易。我们现在和浙江古籍出版社联手把它公布出来,大家可以利用本书研究宋元版书本身,也可以通过它研究藏书史上的故事,将它作为我们亲近、学习传统文献的一个抓手。刚才我们聊天的时候说到,很多老师讲版本,却没有看到这么多的书影,更不用说原书了。这部书的出版为学者们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希望这部书在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鉴定中发挥作用,也希望能与更多人分享宋元古籍的美。它美在什么地方,大家可以通过《图录》来领略。希望更多的人通过这部《图录》喜欢上古籍,能够与我们一起致力于保护、传承古籍的事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陈红彦:宋元古籍之美(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