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秘籍 发表于 2021-2-2 17:32:16

《国学典籍》中国古代古籍辑录大全集

一.四大名著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部著作历久不衰,是汉语文学史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作品。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四部著作都有很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细致的刻画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都为历代读者所称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座伟大丰碑。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0811d75da883449c9fbecbe7ff80c311?from=pc

1.《三国演义》2.《水浒传》3.《西游记》4.《红楼梦》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811355de9fd841c794d1cccda0d4fa2b?from=pc

二.二十六史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5d82047a739c4692816007f655ac92fb?from=pc

1.《史记》2.《汉书》3.《后汉书》4.《三国志》5.《晋书》6.《宋书》7.《南齐书》8.《梁书》9.《陈书》10《魏书》11.《北齐书》12.《周书》13.《隋书》14.《南史》15.《北史》16.《旧唐书》17.《新唐书》18.《旧五代史》19.《新五代史》20.《宋史》21.《辽史》22.《金史》23.《元史》24.《明史》25.《新元史》26.《清史稿》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7efddbc6c0d14d5899fe0315baf64b59?from=pc

三.四书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记录孟轲言行的《孟子》合为“四书”。 四书的作者包括孔子、子思、孟子、程子、朱熹等,其编撰时间间隔达一千八百年。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汉族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14cbb6338b084ad282342765c46b0f6b?from=pc

1.《论语》2.《孟子》3.《大学》4.《中庸》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a206a4a0a0d049b6a5f107a7cae5095e?from=pc

四.五经“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诗》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各篇的创作年代,大部分已不可确知。根据部分诗篇考查,最早的约作成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成于春秋中期。全书是经过五、六百年时间的积累、并经过搜集者的加工和润色而成的。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596ca7a47fe24996938c500747ec147c?from=pc

1.《尚书》2.《礼记》3.《周易》4.《春秋左氏传》5.《诗经》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f1935245ca0f45238487b2d1d43e9a2e?from=pc

五.演义小说它是小说体裁之一,是中国古代小说重要形式之一,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出现这个名称。“讲史”原是宋代说话四家之一,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故事内容侧重於朝代兴亡和政治军事斗争。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a5f1a64b16624d5cbccbc4796603959d?from=pc

1.《三国演义》2.《隋唐演义》3.《东周列国志》4.《杨家将》5.《前汉演义》6.《后汉演义》7.《两晋演义》8.《南北史演义》9.《残唐五代史演义》10.《隋唐两朝志传》11.《元史演义》12.《明史演义》13.《清史演义》14.《民国演义》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c47c9d5d29c9435dbc65aeee1d020a4b?from=pc

六.经部:1.易类周易《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易传《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角、《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子夏易传中国古籍,作者卜子夏。《子夏易传》一为二卷,一为十一卷。旧本题卜子夏(前507一?)撰。
2.书类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但是清华简证明传世的《尚书》部分(伪《古文尚书》部分)为伪书。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3.诗类笠翁对韵《笠翁对韵》是从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作者李渔,号笠翁,因此叫《笠翁对韵》。全书分为卷一和卷二。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4.礼类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周礼《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仪礼《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内容记载着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详,汉代初期高堂生传仪礼17篇。大戴礼记《大戴礼记》,前人据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序》所引郑玄《六艺论》“戴德传《记》八十五篇,则《大戴礼》是也”之语,多谓其书成于西汉末礼学家戴德(世称大戴)之手。现代学者经过深入研究,推翻传统之说,论定成书时间应在东汉中期。它很可能是当时大戴后学为传习《士礼》(即今《仪礼》前身)而编定的参考资料汇集。白虎通义《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是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班固等人根据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经学辩论的结果撰集而成。因辩论地点在白虎观而得名。《白虎通义》继承了董仲舒以后今文经学神秘的唯心主义思想。它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对宋明理学的人性论产生了一定影响。5.春秋类左传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公羊传《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古代汉族今文经学重要典籍。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子都)一起将《春秋公羊传》着于竹帛。《公羊传》有东汉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作《公羊传疏》、清朝陈立撰《公羊义疏》。谷梁传《榖梁传》即《谷梁传》(拼音:gǔliángzhuàn),也被称作《谷梁春秋》、《春秋谷梁传》。《春秋谷梁传》为儒家经典之一,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谷梁传》强调必须尊重君王的权威,但不限制王权;君臣各有职分,各有行为准则;主张必须严格对待贵贱尊卑之别,同时希望君王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但其对政治更迭、社会变动较为排斥。6.孝经类孝经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文昌孝经《文昌孝经》是道家从自身的自然宇宙观出发,指出人的自然生命承载体的可贵,父母生育子女受尽辛苦,养育子女耗尽心血,子女应该体恤孝敬父母,并以此道推己及人,由此不但保全自身天性,还可以获得上天赐福科举成功,乃至证果得道,是一部很具有道家特色的弘扬孝道的典籍。7.五经总义类8.四书类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大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集注》是由宋代哲学家、思想家朱熹所著。是朱熹对《大学章句》的注释,它是朱熹用力最勤的著作。《四书集注》是朱熹的代表著作之一,也是四书上升为儒家经典的地位以后,诸多注解中最有权威和影响最大的一种。孟子《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中庸《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9.乐类10.小学类尔雅
《尔雅》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它不仅是辞书之祖,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尔雅》是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匡谬正俗唐颜师古撰。师古名籀,以字行,雍州万年人。历官秘书监。事迹具《唐书》本传。是书永徽二年其子符玺郎扬庭表上於朝,高宗敕录本付秘阁。卷首载扬庭《表》,称“藁草才半,部帙未终”,盖犹未竟之本。又称“谨遵先范,分为八卷,勒成一部”,则今本乃扬庭所编。宋人诸家书目多作《刊谬正俗》,或作《纠谬正俗》,盖避太祖之讳。七。史部:正史类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三国志《三国志》是由西晋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已合为一书。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后汉书《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光武帝刘秀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明史《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则是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明史》虽有一些曲笔隐讳之处,但仍得到后世史家广泛的好评。宋史《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宋史》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晋书
《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新唐书《新唐书》是北宋时期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旧唐书《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清史稿《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记载了清朝历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书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2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隋书《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本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元史《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年)、王祎(1321~1373年)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宋书《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梁沈约撰﹐含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共一百卷。今本个别列传有残缺﹐少数列传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补。八志原排在列传之后﹐后人移于本纪﹑列传之间﹐并把律历志中律与历两部分分割开。 《宋书》收录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各种文献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于后代的研究。该书篇幅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很注意为豪门士族立传。新五代史《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全书共七十四卷,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新五代史》撰写时,增加了《旧五代史》所未能见到的史料,如《五代会要》、《五代史补》等,因此内容更加翔实。但《新五代史》对旧“志”部分大加繁削,则不足为训,故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魏书《魏书》,北齐魏收撰,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124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3卷,实共130卷。旧五代史《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周书《周书》,中国历代正史《二十四史》之一,唐朝令狐德棻主编,参加编写的还有岑文本和崔仁师等人。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共50卷,本纪8卷、列传42卷。本书记载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纪传体史书。另外,清代有同名人物周书。逸周书《逸周书》,原名《周书》,在性质上与《尚书》类似,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旧说《逸周书》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剩,是为“周书”的逸篇,故得名。今人多以为此书主要篇章出自战国人之手。南史《南史》,唐朝李延寿撰,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北史《北史》是汇合并删节记载北朝历史的《魏书》、《北齐书》、《周书》而编成的纪传体史书。魏本纪五卷、齐本纪三卷、周本纪二卷、隋本纪二卷、列传八十八卷,共一百卷。记述从北魏登国元年(386(丙戌年))到隋义宁二年(618)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梁书《梁书》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这几乎占了《梁书》的半数。姚思廉撰《梁书》,除了继承他父亲的遗稿以外,还参考、吸取了梁、陈、隋历朝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该书特点之一为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当时流行的骈体文,而以散文书写。北齐书唐朝史家李百药撰,属纪传体断代史,共50卷,纪8卷,列传42卷,记载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续北魏分裂、东魏立国、北齐取代东魏,下迄北齐亡国,前后约五十馀年史实,而以记北齐历史为主。辽史《辽史》为元脱脱等人所撰之纪传体史书,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开始修撰,翌年三月成书。脱脱为都总裁,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傒斯、吕思诚为总裁官,廉惠山海牙等为修史官。元修《辽史》共116卷,包括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以及国语解1卷。记载上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至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的辽朝历史(907年-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辽历史。金史《金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陈书《陈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唐朝人姚思廉所著,凡三十六卷,记南朝陈朝史。记载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亡国前后三十三年间的史实,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南齐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编年类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大唐创业起居注西夏书事汉官六种纪事本末类明季北略明季南略三朝北盟会编过江七事杂史类战国策贞观政要五代新说靖康传信录五代史阙文松漠纪闻奉天录顺宗实录东观奏记别史类九州春秋平宋录诏令奏议类传记类浮生六记列女传晏子春秋十七史百将传唐才子传明儒学案十六国春秋列传高士传英雄记史钞类载记类吴越春秋越绝书万历野获编江南野史时令类地理类徐霞客游记水经注东京梦华录大唐西域记洛阳伽蓝记武林旧事华阳国志蛮书佛国记吴船录都城纪胜庐山记岭外代答职官类政书类通典《通典》书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专叙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为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共二百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通典》中记述了唐天宝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的专书。唐杜佑撰,共二百卷,内分九门,子目一千五百余条,约一百九十万字。目录类史评类史通
读通鉴论八.子部:儒家类菜根谭增广贤文三字经弟子规荀子围炉夜话小窗幽记传习录幼学琼林孔子家语国语说苑盐铁论近思录明夷待访录春秋繁露帝范中论潜夫论北溪字义兵家类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素书六韬孙膑兵法百战奇略三略将苑吴子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乾坤大略李卫公问对武经总要兵法二十四篇练兵实纪历代兵制便宜十六策虎钤经投笔肤谈何博士备论翠微先生北征录法家类韩非子管子商君书睡虎地秦墓竹简慎子扬子法言折狱龟鉴棠阴比事邓析子农家类天工开物齐民要术农桑辑要氾胜之书北山酒经医家类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千金方金匮要略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药性歌括四百味针灸大成四圣心源洗冤集录食疗本草饮膳正要肘后备急方扁鹊心书医学源流论温病条辨天文算法类术数类三命通会神相全编撼龙经渊海子平葬书滴天髓阐微九章算术天玉经神峰通考疑龙经葬法倒杖焦氏易林李虚中命书灵城精义月波洞中记艺术类棋经十三篇古画品录园冶艺舟双楫谱录类茶经随园食单书目答问杂家类鬼谷子千字文反经百家姓墨子罗织经智囊(选录)淮南子梦溪笔谈笑林广记颜氏家训朱子家训论衡格言联璧夜航船陶庵梦忆名贤集容斋随笔人物志公孙龙子龙文鞭影清代名人轶事老老恒言困学纪闻西京杂记荣枯鉴权谋残卷金楼子南越笔记齐东野语池北偶谈避暑录话风俗演义尚书正义类书类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小说家类山海经世说新语红楼梦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搜神记水浒传儒林外史警世通言太平广记..............释家类金刚经心经了凡四训六祖坛经四十二章经地藏经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圆觉经楞伽经阿弥陀经五灯会元知言中说僧伽吒经僧宝传开元释教录道家类老子庄子阴符经列子黄帝四经抱朴子黄庭经太玄经神仙传云笈七签悟真篇文子老子想尔注文始真经亢仓子刘子尹文子玉皇经九.集部:楚辞类别集类冰鉴曾国藩家书幽梦影呻吟语日知录西湖梦寻郁离子龙川别志伯牙琴总集类诗文评类声律启蒙文心雕龙随园诗话沧浪诗话词源诗人玉屑训蒙骈句词曲类牡丹亭闲情偶寄桃花扇长生殿十.其他(587本)1.《儒林外史》2.《五代史演义》3.《毛公案》4.《彭公案》5.《三侠五义》6.《续资治通鉴长编》7.《清史稿》8.《新元史》9.《宋史全文》10.《前汉纪》11.《大戴礼记》12.《春秋繁露》13.《孝经注疏》14.《论语注疏》15.《风俗演义》16.《素书原著》17.《法集要颂经》18.《喻世明言》19.《资治通鉴》20.《封神演义》21.《警世通言》22.《尚书正义》23.《大唐西域记》24.《太白阴经》25.《史记三家注》26.《东观奏记》27.《魏郑公谏录》28.《建康实录》29.《李相国论事集》30.《史通》31.《独异志》32.《河东记》33.《铜人针灸经》34.《开元释教录》35.《茶经》36.《春秋左传正义》37.《礼记正义》38.《毛诗正义》39.《般若波罗蜜多心经》40.《春秋公羊传注疏》41.《论语笔解》42.《食疗本草》43.《禅宗永嘉集》44.《缉古算经》45.《法苑珠林》46.《兵要望江南》47.《颅囟经》48.《青囊奥语》49.《广弘明集》50.《笔髓论》51.《乐府杂录》52.《天玉经》53.《帝范》54.《谗书》55.《撼龙经》56.《艺文类聚》57.《北堂书钞》58.《初学记》59.《长短经》60.《奉天录》61.《三刻拍案惊奇》62.《醒世恒言》63.《世说新语》64.《文心雕龙》65.《高僧传》66.《褚氏遗书》67.《十六国春秋别传》68.《诗品》69.《金楼子》70.《颜氏家训》71.《孙子算经》72.《齐民要术》73.《古今刀剑录》74.《三都赋》75.《后汉纪》76.《葬书》77.《四十二章经》78.《脉经》79.《黄庭内景经》80.《邺中记》81.《九州春秋》82.《华阳国志》83.《水经注》84.《抱朴子外篇》85.《金刚经》86.《春秋谷梁传注疏》87.《搜神记》88.《尔雅注疏》89.《抱朴子》90.《国语注》91.《无量寿经》92.《人物志》93.《将苑》94.《孔子家语》95.《孙子略解》96.《周易正义》97.《酒箴》98.《解嘲》99.《韩诗外传》100.《灵枢》101.《素问》102.《尔雅》103.《仪礼注疏》104.《周礼注疏》105.《春秋谷梁传》106.《战国策》107.《伤寒论》108.《仪礼》109.《吴越春秋》110.《列女传》111.《楚辞》112.《氾胜之书》113.《盐铁论》114.《练兵实纪》115.《金匮要略》116.《东观汉记校注》117.《越绝书》118.《九章算术》119.《素书》120.《论衡》121.《潜夫论笺校正》122.《刘向说苑》123.《黄石公三略》124.《太玄经》125.《法言义疏》126.《老子河上公注》127.《贾谊新书》128.《淮南子》129.《三十六计》130.《神农本草经》131.《山海经》132.《吕氏春秋》133.《孔丛子》134.《远游》135.《黄帝内经》136.《孙子兵法》137.《国语》138.《尉缭子》139.《邓析子》140.《关尹子》141.《商君书》142.《范子计然》143.《亢仓子》144.《列子》145.《司马法》146.《墨经》147.《群书治要六韬》148.《管子》149.《吴子》150.《荀子》151.《六韬》152.《庄子》153.《文子》154.《道德经》155.《难经》156.《周礼》157.《春秋公羊传》158.《墨子》159.《晏子春秋》160.《孝经》161.《鬼谷子》162.《韩非子》163.《春秋》164.《宅经》165.《续资治通鉴》166.《聊斋志异》167.《歧路灯》168.《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169.《围炉夜话》170.《官场现形记》171.《后西游记》172.《三遂平妖传》173.《三宝太监下西洋记》174.《女仙外史》175.《绿野仙踪》176.《八仙得道》177.《荡寇志》178.《雍正剑侠图》179.《飞龙全传》180.《大汉三合明珠宝剑全传》181.《大明奇侠传》182.《续英烈传》183.《英烈传》184.《七剑十三侠》185.《仙侠五花剑》186.《大八义》187.《林公案》188.《李公案》189.《康熙侠义传》190.《海公大红袍全传》191.《刘公案》192.《郭公案》193.《续小五义》194.《蓝公案》195.《小五义》196.《于公案》197.《巧联珠》198.《情梦柝》199.《驻春园小史》200.《锦香亭》201.《玉梨魂》202.《狐狸缘全传》203.《海游记》204.《十二楼》205.《孽海花》206.《玉蟾记》207.《风月梦》208.《林兰香》209.《龙凤再生缘》210.《兰闺恨》211.《合浦珠》212.《冷眼观》213.《金陵秋》214.《一层楼》215.《施公案》216.《新石头记》217.《蜃楼志》218.《乾隆皇帝》219.《风月鉴》220.《欢喜冤家》221.《古今情海》222.《韩湘子全传》223.《三侠剑》224.《江湖奇侠传》225.《狄公案》226.《儿女英雄传》227.《双凤奇缘》228.《镜花缘》229.《水浒后传》230.《济公全传》231.《花月痕》232.《万花楼》233.《醒世姻缘传》234.《八美图》235.《包公案》236.《观音菩萨传奇》237.《东游记》238.《说岳全传》239.《夷坚志》240.《二刻拍案惊奇》241.《小八义》242.《七侠五义》243.《雍正皇帝》244.《康熙大帝》245.《说唐合传》246.《封氏闻见记》247.《北梦琐言》248.《大唐新语》249.《本事诗》250.《酉阳杂俎》251.《宣室志》252.《贞观政要》253.《朝野佥载》254.《游仙窟》255.《痴婆子传》256.《麟儿报》257.《罗通扫北》258.《梼杌闲评》259.《大唐狄公案》260.《咏兔丝诗》261.《幽冥录》262.《神仙传》263.《汉宫春色》264.《杂事秘辛》265.《博物志》266.《岭外代答》267.《东京梦华录》268.《梦粱录》269.《武林旧事》270.《都城纪胜》271.《岭表录异》272.《荆楚岁时记》273.《读史方舆纪要》274.《洛阳伽蓝记》275.《三辅黄图》276.《淳熙三山志》277.《庐山记》278.《台湾通史》279.《蛮书》280.《吴船录》281.《佛国记》282.《奇经八脉考》283.《医学源流论》284.《中医内科方剂索引》285.《医方集解》286.《类证治裁》287.《千金翼方》288.《本草纲目》289.《药性赋》290.《痧胀玉衡》291.《洗冤集录》292.《醫學三字經》293.《濒湖脉学》294.《血證論》295.《景岳全书》296.《备急千金要方》297.《古方八阵》298.《算学启蒙总括》299.《周髀算经》300.《说文解字》301.《百家姓》302.《龙文鞭影》303.《翠微先生北征录》304.《武侯八阵兵法辑略》305.《十七史百将传》306.《武经总要》307.《投笔肤谈》308.《虎钤经》309.《翠微北征录》310.《守城录》311.《言兵事疏》312.《唐李问对》313.《六韬(注释本)》314.《三略》315.《墨子城守各篇简注》316.《乾坤大略》317.《百战奇略》318.《历代兵制》319.《孙膑兵法》320.《兵制》321.《尉繚子》322.《天工开物》323.《古文观止》324.《昭明文选》325.《全梁文》326.《全后魏文》327.《全秦文》328.《全后周文》329.《全后汉文》330.《先唐文》331.《全晋文》332.《敦煌变文集新书》333.《唐文拾遗》334.《文忠集》335.《全陈文》336.《全上古三代文》337.《全北齐文》338.《全汉文》339.《全隋文》340.《全三国文》341.《全唐文》342.《全宋文》343.《全齐文》344.《唐文续拾》345.《笏山记》346.《劫余灰》347.《南史演义》348.《新镌绣像麴头陀济颠全传》349.《隋史遗文》350.《北史演义》351.《笔梨园》352.《妆钿铲传》353.《走马春秋》354.《二荷花史》355.《残水浒》356.《止学·罗织经》357.《茅亭客話》358.《杀子报》359.《大义觉迷录》360.《步里客谈》361.《皇明诸司公案》362.《桃花女阴阳斗传》363.《泪珠缘》364.《洞天福地记》365.《锋剑春秋》366.《十尾龟》367.《楹联丛话全编》368.《中朝故事》369.《生绡剪》370.《益智录》371.《钟馗斩鬼传》372.《蟫史》373.《娱目醒心编》374.《萤窗清玩》375.《英雄泪》376.《银瓶梅》377.《御香缥缈录》378.《历代游记选》379.《春阿氏谋夫案》380.《青红帮演义》381.《快士传》382.《夜雨秋灯录》383.《断鸿零雁记》384.《夜谭随录》385.《比目鱼》386.《白话山海经》387.《返生香》388.《九命奇冤》389.《坐花志果》390.《大宋宣和遗事》391.《杨乃武与小白菜》392.《章台柳》393.《惊梦啼》394.《十二笑》395.《近世社会龌龊史》396.《廿载繁华梦(粤东繁华梦)》397.《五代秘史》398.《袁世凯(洪宪宫闱艳史演义)》399.《八贤传》400.《双龙传》401.《青龙传》402.《满汉斗》403.《罗锅轶事》404.《刘墉传奇》405.《续济公传》406.《听月楼》407.《西游记补》408.《海公案》409.《生花梦》410.《蝴蝶媒》411.《五鼠闹东京》412.《恨海》413.《龙图公案》414.《英云梦传》415.《包公传(百家公案)》416.《雪月梅》417.《风流悟》418.《凤凰池》419.《吴江雪》420.《醒名花》421.《定情人》422.《九尾狐》423.《于少保萃忠传》424.《轰天雷》425.《白圭志(《第一才女传》)》426.《梅兰佳话》427.《永庆升平后传》428.《引凤萧》429.《第一美女传》430.《永庆升平前传》431.《蕉叶帕》432.《赛花铃》433.《粉妆楼》434.《终须梦》435.《飞花咏》436.《丹忠录》437.《醒风流》438.《飞跎全传》439.《九云记》440.《二十四史通俗演义》441.《呼家将(说呼全传)》442.《全相平话》443.《赵太祖三下南唐》444.《鬼谷四友志》445.《木兰奇女传》446.《三春梦》447.《二度梅》448.《樵史通俗演义》449.《幻中游》450.《梼杌闲评(明珠缘)》451.《女娲石》452.《薛刚反唐》453.《崇祯惨史》454.《五代残唐》455.《罂粟花》456.《海国春秋》457.《绿牡丹》458.《雷峰塔奇传》459.《乾隆下江南》460.《剑侠奇中奇全传》461.《天女散花》462.《后宋慈云走国全传》463.《钟吕传道集》464.《东度记》465.《跻云楼》466.《绣鞋记》467.《南村辍耕录》468.《黄绣球》469.《金台全传》470.《唐语林》471.《豆棚闲话》472.《淞隐漫录》473.《渑水燕谈录》474.《续子不语》475.《子不语》476.《燕京岁时记》477.《情变》478.《醒梦骈言》479.《续夷坚志》480.《娘子军》481.《西湖二集》482.《艳异编》483.《鸳鸯针》484.《清平山堂话本》485.《石点头》486.《长春真人西游记》487.《八段锦》488.《玄怪录》489.《今古奇观》490.《古小說鉤沈》491.《太平广记》492.《冥报记》493.《唐阙史》494.《山海经校注》495.《唐国史补》496.《阅微草堂笔记》497.《归田录》498.《世说新语 (世說新語)》499.《广异记》500.《唐摭言》501.《搜神后记》502.《因话录》503.《明皇杂录》504.《狄青演义》505.《穆天子传》506.《五虎平南》507.《五虎征西》508.《海上花列传》509.《大宋中兴通俗演义》510.《梦中缘》511.《金云翘传》512.《春秋配》513.《绣球缘》514.《绘芳录》515.《世无匹》516.《玉娇梨》517.《型世言》518.《一枕奇》519.《无声戏》520.《明月台》521.《青楼梦》522.《连城璧外编》523.《三宝太监西洋记》524.《连城璧》525.《五美缘全传》526.《二十四尊得道罗汉传》527.《鬼神传》528.《绣云阁》529.《牛郎织女传》530.《南海观音菩萨出身修行传》531.《禅真后史》532.《合锦回文传》533.《禅真逸史》534.《张文祥刺马案》535.《北游记》536.《南游记》537.《平山冷燕》538.《好逑传》539.《西游记传》540.《老残游记》541.《老残游记续集》542.《周朝秘史》543.《昭君艳史演义》544.《汉代宫廷艳史》545.《隋代宫闱史》546.《貂蝉艳史演义》547.《唐代宫廷艳史》548.《隋炀帝艳史》549《宋代宫闱史》550.《杨家将传》552.《宋代十八朝艳史演义》553.《西太后艳史演义》554.《明代宫闱史》555.《仙杂记》556.《洪宪宫闱艳史演义》557.《清代宫廷艳史》558.《贵妃艳史演义》559.《西施艳史演》560.《皇清秘史》561.《夏商野史》562.《东汉秘史》563.《斩鬼传》564.《上古秘史》565.《中山狼传》566.《南朝秘史》567.《商界现形记》568.《两晋秘史》569.《通天乐》570.《无耻奴》571.《姜氏秘史》572.《善恶图全传》573.《扫迷帚》574.《文明小史》575.《杜骗新书》576.《医界镜》577.《负曝闲谈》578.《廿年繁华梦》579.《梼杌萃编》580.《戏中戏》581.《斯文变相》582.《胡涂世界》583.《警寤钟》584.《唐钟馗平鬼传》585.《常言道》586.《初刻拍案惊奇》587.《说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学典籍》中国古代古籍辑录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