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秘籍 发表于 2020-12-9 13:19:03

古籍:存世稀少决定价格 造伪最少的艺术门类

啥是古籍善本?目前所说的古籍善本,主要包括刻本、墨迹本、碑帖、印谱、信札以及其他文献。刻本是使用雕版技术印制的书籍,其顶峰期的宋元刻本在流通市场上已 廖廖无几,继而由明清及民国时期的精刻本引领风潮;墨迹本为文人稿本、手抄本等,一般存世量稀少,且多为孤本;碑帖、印谱、信札、文人墨迹等,是近年来古籍拍场上重要的品种,其中明清名家或现当代名人信札尤受欢迎。简单讲就是好的书本。善本最初的概念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讹文脱字的书本。印刷术产生前,书籍大都是写本。把原稿或别本认真缮写下来,经过与原文校核无误,就成为善本。唐以后,雕版印刷术出现,书籍开始出现“版本”的概念。不同版本书籍收录文献多寡、校勘精劣程度各不相同,就有了足本和残本、精本和劣本的差别;书籍版本出现早晚、珍稀程度不同,就有了古本和今本、孤本和复本的差别。善本的内涵也比原来更扩大了,以后许多学者对善本的概念不断总结归纳,最后形成了现在通用的善本“三性”、“九条”说。 善本的“三性”指书籍应具备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善本的“九条”主要包括: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明代刻、抄写的图书;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在印刷术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术发展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画、插画的刻本;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有特色的亲笔题记等。善本的时代下限,现在一般确定在清乾隆六十年。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314a00042d93f3dcff5d?from=pc古籍善本具体标准历代学者、藏书家都提出过不同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清末张之洞的说法。张氏解释善本之义有三:一曰足本,无阙卷,未删削。二曰精本,精校、精注。三曰旧本,旧刻、旧抄。其中一、二条是从图书内容和校勘的角度提出的,第三条则从版本产生年代的角度来讲。现代的版本学家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善本的“三性原则”,即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年代目前市场上出售古籍书,较为盛行,但唐、宋、元、明等朝代的古籍书已是凤毛麟角,难以见到,故大多数均为清代或者民国时期的书籍。对于如何鉴别清代版本古籍书的问题,根据笔者多年来的一些实践体会,有如下几点以供参考。一、对清代书籍的版别要有所认识,其大致可分内府刻本、官刻本、私刻本、坊刻本等四大类别。内府刻本主要指武英殿刻本;官刻本主要指各省、府、州、县学校、书院刻本;私刻本主要指私人刻书;坊刻本指书坊刻本,如苏州扫叶山房,扬州文官堂、宁波群玉山房,安徽屯溪茹古堂、金陵奎璧斋等等。二、对清代书籍的特征要有所掌握清初刻本多有明代遗风,字形长方、横细竖粗。如顺治刻本《甲申集》、《梅村集》。康熙以后多为硬体字和软体字。硬体字即仿宋体;软体字即写体,如《板桥集》、《绿窗遗稿》、《杨太后诗》等。三、对清代书籍的纸张要有所了解。其多为开化纸、棉纸、黄榜纸、毛边纸、毛太纸等,颜色呈暗黄,纸质柔软耐久。四、对清代书籍的版式要有所辨别。一般多为左右双边,也有四周双边、单边。多白口、少黑口,装帧大多为线装。总之,对清代版本书籍的鉴定方法除上述几方面外,还应注意书的作者及成书年代是否相符,也是鉴定清代古籍书是否属真本或仿本的重要一环。古代书籍的几种代称青简、韦编、青编古代没有纸时,把字写在竹简上,用皮绳把竹简编缀起来,故称书籍为“青简”“韦编”。“韦”就是用来编扎竹简的皮绳。“青编”即“青丝编”,以青丝编结,用来记事,因而古代记事书籍常以“青编”代称。芸帙、芸编、芸签有了纸以后,人们为了防止虫对书的咬噬,常在书里放“芸香”,后人便用“芸帙”“芸编”“芸签”等代称书籍。缥缃、缃帙、缃缥、缥帙“缥”是青白色丝织物,“缃”是浅黄色的丝织物,古人常用这两种丝织物作书籍的封皮、封套,“缥缃”等遂成为古代书籍的代称。坟典、坟籍传说古代早期的典籍有“三坟五典”“九丘八索”。“坟典”是“三坟五典”的简称,“三坟五典”“九丘八索”有时用来泛指古代典籍,而“坟典”“坟籍”则常用作古代典籍的代称。二酉代指丰富的藏书。“二酉“原系湖南境内的大酉山、小酉山。相传小酉山石穴中藏书千卷,乃是秦人留下之物,后则用以代指丰富的藏书。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314a00042d94213352a1?from=pc古籍善本收藏原则古籍收藏的原则:除了看年代外,还要注意刻本优于印本,初刻优于翻刻,套色优于单色,图画优于文字。随着印刷技术的日新月异,除了进入图书馆、博物馆等专业机构收藏保护外,流通于民间的线装古籍日益稀少,能称得上是“善本”的线装古籍更是屈指可数。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雕版线装古籍,已成为不可再生的社会资源,稀缺性可见一斑。收藏古籍善本,不仅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还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鉴伪欣赏能力和市场分析能力。辨别伪籍善本古籍善本收藏市场的赝品虽没有字画杂项多,但冒名人批校、加盖伪章、残本充全、挖改描补、撕去序跋的事也时有发生。制作古籍伪本必须将纸做旧,方法有两类:一是染纸,用各种方法将纸染成黄褐色,以求使纸显旧色。二是旧纸新作,如果作伪者存有古纸,就可在纸上新印古书内容,然后订成“古籍”,这种作伪方法尽管较少,但却使人很难从纸上辨别真假。一些重复刻印本上,除保留有原书的序跋外,又增刻新的序跋,序跋后还写有姓名、年月等。这些都表明了书籍的真实年代。作伪者往往裁掉对其作伪不利的序跋,或涂改其中的年代,也有重新伪造对其作伪有利的序跋。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3148000acf7d4f23fd0d?from=pc如何选择古籍善本对于收藏者来说,主要选择好的拍卖行,并且寻找以往的拍卖成交,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赝品的风险。手工制版与原书总有差别,而扫描可以使伪书与原书分毫不差,一切细节都能很好得以体现,这无疑使得古籍善本拍卖更具挑战性,选择古籍善本,更要注重细节。古籍善本收藏市场的赝品虽没有字画杂项多,但冒名人批校、加盖伪章、残本充全、挖改描补、撕去序跋的事也时有发生。制作古籍伪本必须将纸做旧,方法有两类:一是染纸,用各种方法将纸染成黄褐色,以求使纸显旧色。二是旧纸新作,如果作伪者存有古纸,就可在纸上新印古书内容,然后订成“古籍”,这种 作伪方法尽管较少,但却使人很难从纸上辨别真假。一些重复刻印本上,除保留有原书的序跋外,又增刻新的序跋,序跋后还写有姓名、年月等。这些都表明了书籍的真实年代。作伪者往往裁掉对其作伪不利的序跋,或涂改其中的年代,也有重新伪造对其作伪有利的序跋。古籍版本鉴定属于实证科学的范畴,它不同于思辨性的学问,可以空对空地来谈,必须要有实物来观看和接触。从严格意义上讲,古籍版本鉴定有些类似于考古,它是属于必须有第一手的材料,才能让自己长眼力的一个门类。但我们今天很难拿出许多实物,只好采取替代措施,用拍卖图录来让大家了解。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313c000de09607dcb3db?from=pc中国古书拍卖的起源我们首先来说说中国古籍的流通史。到今天为止,有记载的流通史大约有三千多年,在这三千多年里,拍卖的出现是一个转折点。在拍卖出现之前图书的流通手段基本上是类似的,就是直接的买家与卖家接触,买卖方式不外乎摆在门面或者私下交易,三千多年里一直没有太多的变化。近代产生拍卖之后,书籍,尤其是所谓古书、古董书的流通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世界史上来看,拍卖业虽然起源很早,但真正形成于18世纪的欧洲。而且很有意思,当今世界上最早从事艺术品拍卖的两大拍卖行,一个是索斯比又译为苏富比,另一个是佳士得,都是从古书开始的。18世纪,英国有个大书商叫塞米尔·贝克当时是英国最大的一个书商。1744年3月11日这一天,他在伦敦考文特花园酒店组织了一场拍卖会,拍品全部是图书。这批书是约翰·斯坦利爵士的,当初拍卖并不像今天这么规范,很简单,一般就是拿起一本书来什么书名,无底价地往上竞拍。这是英国式的竞拍方式,从低往高来加价,直到最后没有人再加价了,书就归出价最高的人。塞米尔·贝克用十天的时间拍出去四百五十七本书,拍卖金额为八百七十六英磅。这个英国大书商去世以后,个人财产全部留给他的侄子约翰·索斯比,约翰用自己的名字来给拍卖行命名,这就是今天世界上第一大拍卖行索斯比的来由。今天艺术品拍卖在国际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古书拍卖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很短,大约只有二十年不到的时间。这个过程中间,相对于字画、瓷器而言,古籍拍卖一直是艺术品拍卖范畴中的小众。这里的小众是指从拍卖额来看,古籍一直不能与字画、瓷器、玉器、杂项相比。我个人的理解是今天社会的潮流讲究个性解放,崇尚简单直观和视觉冲击力,这样必然影响到拍卖市场,影响到人们的收藏情趣。比如一幅名画,像宋徽宗的画,或者他一幅瘦金体的书法,可以给人以鲜明直观的美感;又如一件瓷器,宋代五大官窑,摆在这个地方,给人的视觉冲击力要比古书大得多。另外,古书相对来说保值性也比较差。一幅张大千,按平尺算,八平尺怎么也得到五百万左右;一个雍正的官窑,比如说八方开瓶,得两千万左右。古书虽然是拍卖行的起源,却没有从市场价值的角度走到今天的最前列。中国的古书拍卖,相对于其他艺术品要晚。上世纪50年代之后,拍卖行在中国大陆几近绝迹中国的第一家艺术品拍卖公司广州拍卖行,诞生于1986年9月10日,是个杂项拍卖行,没有古籍善本专场。真正以古书为拍品的第一场拍卖会,是1993年的9月22日中国书店搞的这场拍卖,当时的叫法是“北京首届稀见图书拍卖会”。拍卖目录没有图片,是黑白的,印得也很简陋。这第一场古籍拍卖,并不规范,这时候的中国书店实际上还没有成立自己的拍卖公司,所以严格来说属于一种竞买会的形式,就是还没有取得拍卖资格。它在分类上头也很特殊,共七大类,即1911年以前出版的古书、清朝的奏疏及国书、民国时期的旧书及期刊、伪装书、解放后的旧书国外版的旧书、旧唱片,这种分法跟今天的拍卖公司截然不同。这场拍卖应该说是古籍拍卖的雏形,所谓前疏后密,后来的古籍拍卖会就越来越规范了。那么国内第一场正规的古籍拍卖是什么呢?1994年秋天的嘉德古籍专场嘉德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国第一大艺术品拍卖行,古书这个行当从头就有,一直到现在。1994年,嘉德第一次举办正规的古书拍卖会,同时也从这年开始,形成了每年春秋两季大拍的做法,直到今天。国内其他拍卖公司也基本按照这种方式来做,每年春秋两季大拍,中间再穿插一些小拍中拍,虽然起了各种名字,比如像迎春拍卖夜场之类,但是大拍这种形式基本固定下来了,古籍拍卖从此开始走入一个规范化的状态。我们可以看看嘉德第一场古籍拍卖会的图录,跟后来图录的风格也很不同,但是已经有了现代拍卖图录的基本样式,那就是图片、说明加估价。拍卖改变古书价格拍卖出现之前,不管是私人藏书还是公家藏书除了自己印、抄,得书的渠道不外乎从书店、私人手里购买,或者是捐赠,从古到今没太大变化,而且价格是私密的,不为外界和大众所知。而拍卖则使古籍交易的价格公之于众,成为可以共享的信息。拍卖刚出现的那几年,古籍拍卖的估价和底价比当时的市场价格,就是北京的中国书店、上海的博古斋等这些老的古籍书店的定价,平均贵八到十倍,所以最初一般的买家都不认可。当时嘉德的第一场拍卖举办过一次预展,也跟今天不同。按照我们中国拍卖法的规定,古书拍卖之前,必须进行不少于两天的预展。我们现在的通常做法是三天,三天的预展,你可以随便看任何拍品,然后再决定是否去买。第一场拍卖时,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没有搞过,并不懂得常规的程序,大家都是借鉴国外拍卖公司的一些做法,再加上自己的理解。于是,他们到处搞巡展,到处跑,到了天津、广州去展览。大家普遍的反应是价格太高了,不认可。藏书虽然说是一个很高雅的项目,喜爱的人也很多,但对于高端人士来说,它仍然是小众收藏品种,所以最初拍卖的价格并不好,但是仍然使一些公私藏家开始关注拍卖市场。我跟图书馆界的朋友聊过天,在1993年和1994年的时候他们都认为这个价钱不能接受,因为那会儿图书馆经费远不如今天充裕,所以图书馆基本不参与拍卖这个行当。私人也在观察这个市场。我个人因为喜欢藏书一直很关注市场的变化,看到的结果是,随着价格的升高,当时的很多好书逐渐集中到拍卖行去了为什么产生这么一个结果?后来冷静地想了想,觉得有我们特殊的原因。1949年解放之后,到1954年公私合营,大量古书归了一些公共图书馆但1957年之后,尤其是到1966年之后,基本上公家买书就很少了。当时一些有文化的高层领导买了点好书,但毕竟有限。那会儿书店有收购功能他们积累了数量可观的古书库存。后来一旦放开以后,这些库存大量地出现在市场,那些价钱按今天看来,可以称之为贱烂如泥。拍卖场的价格远远高于图书馆的收购价、书店的收购价,私人藏家突然间发觉还有这样一个卖书的渠道,就把当年“文革”中抄家退赔的一些书,当然指的是善本类的,大部分给了拍卖行,这样拍卖行就变成好书的集散地买书者也在调整心理,比如说我慢慢地意识到,市场上的拍品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你不认可没关系,只要有别人认可,这就叫市场,就像黄裳先生的那句名言想得好书的唯一渠道就是花大价钱从19951996年开始拍卖逐渐成为古籍买家得书的主渠道。大约在1996年左右,国家图书馆当时叫北京图书馆的善本部也开始关注拍卖场,印象中当时国图善本部的李致忠先生就曾带队到预展去看展品、参拍。图书馆界终于意识到拍场是图书馆补充馆藏的渠道之一。在市场的逐渐形成及价格的不断调整中,不管是私人藏家、公共图书馆,还是其他买家,都逐渐把拍卖视为一个重要的得书阵地。卖家也认为这是一个能将其收藏发挥最大价值的地方买卖双方共同找到了拍卖这个中介我们的古籍拍卖虽然只有这么短的一段历史,但它彻底推翻了上千年来得书的思维定式。今天,随着拍卖行业的深入和发展,很多拍卖公司意识到了市场的潜力,纷纷开辟古籍善本专场,这些举措在中国书籍的流通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存世量的稀少决定价格古书有一个特点,是它的有限性。从投资或者收藏的角度来讲,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物以稀为贵,像我们今天搞展览,搞珍品展,会注明某书是孤本。这一句代表了一万句,就是它的稀有度,它的珍贵度,这一个“孤本”表现出一切。如果某个门类,源源不断地有新东西产生出来,那么就不具有这种稀有性,自然投资价值就大打折扣。古书的稀有性让买家蜂拥进入这个行业,他们把它形容为一口可以舀干的井。虽然我们说有上千万册的古籍留存至今,但实际上这里面百分之九十九都在各大公共图书馆。诸位在座的基本上都是国内重要图书馆的善本部主任,对图书馆的管理比我要清楚得多,馆藏的古书肯定不能进入市场流通,即使馆际之间的流通,虽然探讨过,一直也没有搞成。因此假如市面上出现了某部古书,这部古书是否有馆藏,是很多人所关心的问题,馆藏的多少也成为价格的参考因素。不过古书的价格并不取决于馆藏的多少,因为一部书馆藏再多,也不可能拿到市面上来流通。到今天为止,有很多家机构拍卖过古籍,像刚才讲到的中国书店以及嘉德但实际上的操作各有不同,可能有的只拍过几场,因为货源问题等等因素就不再拍了。实际上参与过古籍大拍的,大概是二十五家。大拍就像我刚才所指的春秋两季,中间穿插着的是小拍够不上善本的古书。现在常年坚持春秋两季大拍古籍专场的有十四家,集中在京沪两地。除此之外,天津南京、广州等地也有过这种大拍,但京沪两地占了百分之九十。就今天的情况来看,古籍拍品的质量下降速度很快。了解市场的捷径,是收集我发给大家的这种古籍图录。把历年的图录一看,就能明显地看到十几年来每况愈下的局面。这里我主要指的是质量,数量是越来越大,质量是越来越降,然后价格是越来越高,这是共同的特点。比如说一部明版书的价钱,明代白棉纸的嘉靖本,如果说以前三五万,现在平均下来,大部头的基本上加个零,上涨了十倍。这十年以来就印证了那句话,就是古书的有限性。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是古书收藏和其他门类不同的地方。比如说字画,按照他们行业的讲法,就是换手率极高。藏家会在短期内找南北差价,比如说一幅新的陆俨少,在北方拍一千二百万,下一场在上海紧接着就出现了。字画和瓷器的换手率都很高,而古书收藏毕竟跟文化的关系更直接,往往买家买到之后放在家里头不拿出来。当然,书商,就是职业经营古书买卖的除外。很多古书藏家,喜欢一代一代地传下去,除非有重大的变故家里产生一种非人力所能抗拒的变化,他们才会拿出一些东西。好的一面是起到了市场稳定剂的作用。坏的一面,就是容易使市场枯竭,市面上没有好的货源。今天古籍市场的局面就是这样。发给大家的这几个图录,尽管全是大拍,大家能看到东西可能很一般。我们再总结一下古籍拍卖的意义。我认为它的好处,第一个是使人们正视古籍,认识到古籍的价值。最典型的例子是我们经常津津乐道的,上世纪80年代,在山东一个老乡家,从做鞋底的鞋样儿中找出了一本《永乐大典》。如果要知道国图刚花了八百万买了一册《永乐大典》,我想他肯定不拿来做鞋样子了。拍卖对古籍是一种间接的保护作用,它让人们知道古籍的价值,认识它,并开始珍惜它。虽然我们不可以用贬义的话来说叫“小人喻于利”,但是对于市场而言,利益的驱动确实很有用,没有人会再把一个有着巨大经济价值的东西毁在自己手里。第二个意义就在促进了流通,尤其促进了文物的海外回流。大家都知道海外这几大批古籍的回归,像上图买到了翁同龢的这批东西,这是很重要的事件。比如国图现在买到陈澄中的收藏,对提升国家的文化财富有极大的作用。又比如上博买《淳化阁帖》的宋拓零本……这一切都是源于拍卖。造伪最少的艺术门类大家知道古玩行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卖家并不管东西的真伪,等于买家对真伪责任自负关于这个话题,这么多年来争论不休,很多专家也在争论。关于消协的打假问题,大家一直不理解,就是为什么不去打艺术品的假,明明这个行业中间假货充斥,其实就是因为古玩行的这个规矩。你上街买一件东西,买到假货,可以旗帜鲜明地去维权,但是,古玩行当你买错一件东西,只能压在箱子底下,或者自己想办法处理掉,不敢告诉人家因为这是一件丢人的事情。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到现在为止,拍卖行仍然是这么一个规矩,就是不保真,不管是字画还是瓷器。相对而言,各艺术品拍卖门类中间,假货最少的就是古书,这是什么原因呢?一个是古书还没有达到历史上真正的价位。我们可以从古人的一些成交纪录中看到,在古代的各种艺术品中间,一些古书的价格属于最贵的一类,远远高于瓷器字画这些东西。大家看民国年间上海的艺苑真赏社,它所列的目录,它卖的书的价钱,还有其他艺术品的价钱,包括瓷杂啊、字画啊都有,一部少见的明版书远远贵过董其昌的书法,但现在董其昌真正的精品,怎么也是百万的概念,而明版书不过是几十万的概念,也就是说这个倒挂基本上相差了十倍。第二个是古书难以造假。字画造伪古已有之,仍然举董其昌的例子。他在世的时候,书法就有极大的名气,某天上午写出来的东西下午仿制品就出来了,搁到今天,无论从纸张、墨色还是装裱来看,都与原物几乎无丝毫区别,因为它恰恰就是同时代同时间的东西,那么这个争论就很大了。瓷器也是这样子,你没办法粉碎了做高岭土测定更何况现在造伪手段也很高明,他仍然用旧窑土来造,所以你测这种高岭土的年份啊什么的,其实也很难鉴别出来。也就是说,很多艺术品可以大量造假。现在唯一难以造假的就是古书,因为造假成本太高,不利于赚取暴利。一部书首先得从造纸开始做起,造古纸有很大费用,如果今天有一批古纸留下来,从牟取利益的角度来讲,这么多的纸能造出好多张古画来但如果伪造书的话,可能只能造出一本,而古画的利润要远比古书高,一张大名头的古画,获利要比古书大几十倍。所以他得了古纸,没必要去造古书。而如果用新纸来伪造古书,很容易鉴定出来。更何况伪造古书还需要老墨,还需要雕版,这一系列工本下来,远远高于可预期的利润种种原因使得今天古书的造假要比其他门类少很多。今天能见到的古书伪品,大部分是古人所为,这些所谓的造假,也只是以明充宋,撤序撕跋或者更改卷数等等,他们只能在这个方面做文章,没有办法彻头彻尾地凭空造出一部古书出来,因为这个成本太高了。当然我所说的伪书是从版本角度来看待并非古人从思想内容上伪撰一部书,那是另外一个学术范畴,不在我们今天的论述之列。大家都明白了,古书这个门类逐渐受到一些投资家的追捧,第一个原因,他们把这一块视为价格洼地,跟古人相比,古书与其他艺术品价格倒挂;第二个原因,几乎没有假货,只会买得贵了或便宜了,不太可能买假了。古书这个行业因此进来很多投资家,我们在这儿不去评论这个事情的好与坏只说这件事情对市场的影响很大,在利益驱动的情况下,能看到古书的文物价值。大家知道,按照善本标准三性九条的定法,古书有自身的学术资料性和文物价值性,还有它的艺术代表性,作为投资来说,他们就只看它的价格因素。这一点对市场冲击很大,但是无可避免,因为今天是一个商品社会,我们无从去甄别哪些人是收藏,哪些人是投资,哪些人是投资和收藏兼顾,这些不是我们所能管得了的事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籍:存世稀少决定价格 造伪最少的艺术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