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秘籍 发表于 2020-12-9 13:17:24

大明王朝第一收藏热:来藏书嘛?不藏书,不是读书人

近日,在北宋大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的千年诞辰之际,一本宋版书的三卷残卷,起拍了世界范围内古籍拍卖界的第一高价,这就是宋龙舒郡本《王文公文集》的卷十七、卷十八、卷二十。这价值数亿元的宋版书残卷,弥补了学术界的千年遗憾,可见宋版书在现今收藏界空前绝后、有价无市的地位,让我们不得不深究藏书热背后的光景。宋版书,在宋代只是读书人手中的普通书籍,而在明代却受到读书人的狂热追捧,并形成了一股收藏、追捧宋版书的佞宋之风,成为文化界、收藏界的无双雅事!
宋版书的明代传奇:大宋千古遗宝
在四五百年前的大明朝,最值得收藏的不是京城的豪宅,不是名贵的金丝楠木,不是千奇百怪的太湖石,而是一本薄薄的破旧的宋版书!那么,什么是宋版书,它又为何得到明朝人的狂热追捧呢?民国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两宋之世。”这句话道出北宋文风之盛,此盛不在数不胜数的文豪词宗,在宋朝书籍流行之盛。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5b4dba7904184556ac4df2723e6edd7b?from=pc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龙袍加身,建立赵宋王朝后,采取重文轻武的国策,重视文教为历朝历代之最,尤其重视刻印书籍。凭借发达的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两宋三百余年间,朝廷与民间一直致力于刻印前朝的文章典籍,罕见如《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深奥如诸子百家之经典,常见如历书、律典、医书、农书等,可谓只要是宋代读书人找到的古籍孤本,必定会被刻印,然后流传天下。从这一点说,宋版书,毫无疑问是华夏智慧之血脉,中华文脉之根柢!宋朝官方不仅整理和刻印了前朝的各类书籍,更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出版《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等四大类书。上有所好,下必甚矣,民间私人出书更是风靡一时。朝廷官方刻书以国子监刻本为主,称作监本,明显偏重经、史;而民间私刻本,则明显偏重子、集,两者更可互补。后世流传的宋版书,以杭州浙本为上,四川蜀本次之,福建闽本最下。浙本在杭州刻印,多属国子监刻的监本书,多用白麻纸,以欧体字为主,是宋版书中最好的本子。蜀本多用白麻纸,采用颜体字;闽本多用黄麻纸,字体以柳体为常见,且流传最广。凡是刻印书籍,宋早期多用欧体字,取其瘦劲秀丽;后期流行颜体,取其筋健粗拙,而南宋又尚柳体,取其骨力遒劲,足见宋版书刻印之精。大文豪苏轼曾自得的说:北宋以前,读书人为求一本书,是千难万难,只能考双手手抄书籍;自宋以后,市井到处可见经史子集,而且刻印十分精良在,这足以证明宋代刻印书籍,实在是恩泽宋朝及后世的无量善事!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dee02257ecfd4e72bbd913d6800ad2a9?from=pc宋版书
日益稀少的宋版书,在大明朝已经是世所公认的珍本,弥足珍贵,极受明代藏书家的追捧,以至形成著名的“佞宋之风”。明朝文坛大佬王世贞,就曾筑“尔雅楼”专藏宋元旧版;明末钱谦益热爱藏书,所藏书比是宋版书,不惜重金购买;当时广为流传的“借妻可以,借书万万不可”的典故,这里的“书”便是宋版书!
藏书家的天堂:发达的明朝出版生态链
如果说宋代书籍刻印之盛,得益于发达的雕版印刷术,那么——明朝出版业的繁盛,则主要依靠高度发达、领先世界的出版行业生态链!明朝著名科学家宋应星曾著《天工开物》,曾顾盼自雄的在书中商业吹嘘:明朝的出版业技术位居世界之巅,文风最盛的宋朝只能屈居第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明朝人早就洞悉这个道理!明朝时,福建、浙江、江西、四川等省造纸业已经高度发达,为大明提供巨量的优质纸张。光从纸的种类来看,便有皮纸、竹纸、桑纸、宣纸、连七纸、榜纸、柬纸、薛涛笺纸等几十数百种之多。著名的太史纸、老连纸,有轻薄、防虫蛀的优点,专门为印刷书籍。明代更发明了一种红黄色的防蠹纸,涂有中药红丹,有强效的驱虫效果。而鼎鼎大名的绵料白纸,更是专为印刷精美的书籍而生,那些留存数百年的宋版书多是采用绵料白纸制成。宋代盛极一时的雕版印刷术早已经是过去式,更先进的木、铜、锡、铅等活字印刷术成为明代主流的技术,尤其是铜活字印刷术具有制作方便、持久耐用的优点,在大明各地印书坊得到广泛的应用。大多数人以为明代的古籍都是白纸黑字,但这绝对是缺乏想象力!万万没想到的是明朝早已发明了彩色套印的方法,可在书籍上多色套印,并首创蓝印,以靛青取代黑墨来刻印,使书本更为精致、漂亮。更不要提短版、拱印等先进技术,在当时处于一流顶尖水平,将一本明代的书籍,充满了满满的古典工业之美!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73ca500434cd4b9cb284a68efbb9a633?from=pc

你绝对没想不到明代官方最有名的刻书机构,竟然是司礼监太监管理的经厂。经厂是由内府管辖的专门的刻书机构,有一千多名专业工匠,分工合作,专事刻书,凡经史子集,无所不包。明代的私人刻书和书坊刻书极其繁荣,南京、北京、苏州、湖州等均是著名的刻书中心。明代的文人墨客,甚至为这些地区印刷的书籍排了一个“明代印书排行榜”:苏州、常熟本第一,金陵本第二,杭州本第三。明朝时期,出版业成为当时的风口行业,处于风口上的职业书贩组织——书船应运而生。书船,最著名的当数湖州书船,其始自元代,盛于明清两代。湖州当地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以贩书为职业,划一艘乌篷船,载满墨香四溢的新书古籍,在密布的水网中漂泊,将书籍送入千家万户,绝对是一个辛苦而浪漫的打工人!明代的藏书家,如宋濂、毛晋、范钦、王世贞等藏书家大多与书船关系密切。书船不仅为藏书家提供优质的售书服务,也可以为他们提供求购、转让、换书等中介服务。明朝时期,私人藏书事业为古代之最,书船从业者在其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身为一名大明的藏书家,可以精挑细选合适的纸张,可以与印书匠探讨书籍版式,可以在书坊挑选精美的新书,可以在书船淘换稀罕的古籍, 真是一件无比幸福的美事!
藏书楼:文人的精神王国,家族镇族之宝
明代读书人藏书的地方,大多以斋、轩、阁、楼、室、堂等命名,但最传神的名称还是“藏书楼”。藏书楼,其命名深得春秋笔法之精、微言大义之妙,只三字便昭示天地:藏书楼,乃读书人的天地,文人的精神王国!藏书,自古有之,历代皇帝无不将征书、藏书视为文治之大事,国家之盛典。朝廷官方藏书自汉武帝“开献书之路”始,宋太宗、真宗广修四大类书,明朱棣编修《永乐大典》,共约有57位皇帝直接参与征书、藏书事宜。明朝的官方藏书机构,主要有文渊阁、大本堂、国子监。文渊阁,作为最大的皇家藏书楼,早期主要在于编书、藏书,著名的《永乐大典》,便在文渊阁开馆编纂并保存。明代绝大多数藏书家,继承了儒家好古薄今的缺点,崇尚佞宋之风,轻视明代书籍,不惜花费重金购买宋元版书。私家藏书楼,无不是将宋版书作为镇楼之宝,这当然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多是家族历代收集的成果。书楼所藏之书,按古人习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多收藏孤本、善本,其中一半以上的藏书是雇人手抄的手抄本。明代藏书楼所藏之书,少则几十数百册,多则数万卷,最著名者莫过于范氏天一阁、祁氏澹生堂、毛氏汲古阁,大多是古人家族数代人的心血,不可谓不伟哉,不壮哉!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a0009f0dab1e49bebc13c48f9357b080?from=pc藏书楼——天一阁
私家藏书楼,多由私人或家族提供财力支持,人亡政息是普遍的宿命。所以那些私家藏书楼们,寿限普遍较短,少则十数年,多则数十年,鲜有超过三代百年者,而著名的范氏天一阁,寿命长达四百余年,则是古代藏书阁中的凤毛麟角,那私家藏书楼意义何在呢?私家藏书楼,于京城王公贵族,于州郡名门世族,于乡野耕读宗族,无不是家族文运之本。古代凡是繁盛的家族,绝大多数以科举入仕为兴家旺族之本,若是后辈一两代人无法科举中第,家业便会逐渐败落,但有了一座珍贵的藏书楼,家族后代总有东山再起、长盛不衰的教育资本!华夏繁盛了两千余年的曲阜孔氏家族,之所以每逢家族人才青黄不接、无以为继之时,便有人杰继承家业、延续家族,最主要的功臣便是家族传承之宝——奎文阁!反观《红楼梦》中的盛极一时荣国公贾府,却只繁盛了五代便家业败落,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如梦如幻的大观园,独独缺了一座镇族之宝——藏书楼!
好书、妙书、神书,绝对是读书人最爱的下酒物,但这实在是太烧钱!所以在囊中羞涩的情况下,明代藏书家们互相借抄、换书、赠书,无疑是一件双赢的事情。明代的藏书家们,开始逐渐醒悟私人藏书“秘不示人”的弊端,掀起藏书“共读”之风,“共享知识”主义早早的在明朝抬了头!例如,著名藏书家李如一,便曾说过:“天下好书,当与天下读书人共读之。”并将其藏书楼命名“共读楼”,一反古代藏书家吝啬借书的恶习,将藏书出借给家境贫寒的读书人。由此,私家藏书楼,逐渐由一家一姓的私产,逐渐过渡为面向天下读书人的半公益读书馆,如明末黄宗羲,以外姓读书人之身,登范氏天一阁,最终观尽范氏数百年藏书之精粹!私家藏书楼,在大明帝国的版图,如霜草一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分布南北,兴衰无常,薪尽火传。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68d8c8f43e83449ca6f945230b7ebb45?from=pc

明朝读书人,继承宋代文人振兴文化之重任,掀起了一股藏书的文化浪潮,传承至今而不绝,从而导致古代文章典籍完好保存至现代,这才是第一等的收藏热!藏书人不在,书楼在;书楼不在,藏书在;藏书不在,读书人在,这才是藏书的终极奥义之所在!古今无数私人藏书家,心中都有一个梦,唯愿:一切世间藏书,皆待读书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明王朝第一收藏热:来藏书嘛?不藏书,不是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