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本古籍!通读中国文化史
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读书。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每个人都做过的事情,有许多人爱书如宝,手不释卷,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唯有从书中可以得到些许宁静土。当我们放下手机,重新找回阅读的快乐时,就能做一个沉浸在书海中无法自拔的人。笔者盘点了中国人必读的是本书,你们读了几本?1.《老子》大气做人,小细做事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61720001e3aab996fb2e?from=pc在这复杂的社会中,很多人时常感叹自己不懂得与他人相处,老子也曾有感于复杂的人际关系,于是悟出了大气做人的三个主张,即"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这一切,说的就是要大气做人。大气做人,若懂得了甘为居下,谦虚不争,委曲求全,则心胸也就自然开阔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就更美好了。这对于现代来说,特别是人际关系愈来愈复杂的时代,老子的大气思想,无非对我们在为人处世中颇有指导借鉴意义。2.《庄子》心无旁骛专注于一件事,结果都不会太让人失望https://p6-tt.byteimg.com/origin/61740000e86714df475c?from=pc人生在世,一定要明白两件事: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不在乎,并非是对人生的放任,而是因为有更值得在乎的东西。"乘物游心"典出《庄子·人世间》,所谓乘物,就是脱出凡尘俗世,而游心,就是顺其自然,获得精神的自由。庄子主张清静无为,一切顺其自然,摒弃"人为",这"无为"二字乍一看有些消极避世,然而所谓"无用之为大用",在庄子不滞于外物的自然随性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处事法则,那就是以"不在乎"的心态去追求在乎的东西,这种心态有时候甚至比进取本身更容易靠近成功。3.《心经》静心,净心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6170000328e120ce8a64?from=pc心浮气躁的时代,气定神闲是一种奢侈,静心专注是一种考验。我们的心里每天都会堆满事情,生活、工作、情感,缠成线团扰乱思绪,所以我们易怒、郁结、低落,而读《心经》,在今天,依然是我们静心的良药。在浮躁当下,读《心经》非常适合人们日常修行,工作烦闷时,读《心经》,平复心情,豁然开朗。读《心经》可断杂念,降低我执,减少烦恼。读《心经》最直接的收获,就是平心静气。在凝神静思间,你杂念渐消,清净平和。心安定了,便能摆脱烦扰,生发智慧,这恰是禅的本意所在。4.《金刚经》学会舍得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61740000e86928c2d709?from=pc《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就是说,未来发生的事情,我根本就不迎上去想它;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不让它杂乱,要做什么就专心做什么;当这件事情过去了,我绝不留恋它。每个人在"舍不得"的时候,究竟能做什么?多年来,台湾知名作家蒋勋,早起第一件事就先盘坐读一遍《金刚经》。为什么是读《金刚经》而不是其他?其实他也不十分清楚,"只是觉得读了心安,就读下去了。"蒋勋把《金刚经》随手带在身边,没事的时候就读一段。一次一次读。像经文里说的"不惊、不怖、不畏",文字简单,初读很容易懂。不惊吓,不恐惧,不害怕,读了这几个字,懂了,觉得心安,好像就做到了。人生就是一场舍得和舍不得的旅行,引用蒋勋先生的一段文字"我们如此眷恋,放不了手;青春岁月,欢爱温暖,许许多多舍不得,原来,都必须舍得;舍不得,终究只是妄想而已。无论甘心,或不甘心,无论多么舍不得,我们最终都要学会舍得。"5.《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61710002bc750f65e6f5?from=pc孙子兵法教你打赢,但首先是教你认输。为什么人们都喜欢听"永不服输",因为人们不爱听坏消息,不愿意听到对自己不利的真相。"认输才会赢!"。《孙子兵法》说:"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坚守不跑,就会为人所擒。汉朝名将李陵,汉武帝要他给李广利运粮草,他耻于做后勤部队,请战率五千步卒直捣匈奴王庭,结果被匈奴十万骑包围,兵败投降。汉武帝杀了他全家,还害得替他说话的司马迁被处以宫刑。人性的特点是要赢,但现实是很可能要输,要懂得认输。认输才会赢。6.《红楼梦》教你为人处事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61720001e3af643525ac?from=pc林黛玉:入乡随俗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外界的环境既然我们无法改变,那么,就去主动地适应环境吧。薛宝钗:比量齐观且说赵姨娘因见宝钗送了贾环些东西,心中甚是喜欢,想道:"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他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他挨门儿送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他都想到了。"人有三六九等,待人的态度应该一视同仁。王熙凤:八面玲珑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一朋友到我家做客,恰好那天我儿子带女朋友回家。朋友说一句,这孩子跟他爸一样,会挑!一句话夸了四个人!我们可以不爱说话,但要学会说话。7.《史记》教你看穿一个人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616f00035772882990d0?from=pc通,观其所礼:一个人发达了,要看他是否还谦虚谨慎、彬彬有礼、遵守规则。贵,观其所进:一个人地位高了,要看他推荐什么人。他提拔什么样的人,他就是什么样的人。富,观其所养:一个人有钱了,要看他怎么花钱,给谁花,花在什么地方。人穷的时候节俭不乱花钱,那是资源和形势造就的;人富了以后还能保持节俭,才是品行的体现。居,观其所亲: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如与贤人亲,则可重用,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当心。听,观其所行:听完一个人的话,要看他是不是那样去做的。不怕说不到,就怕他说了做不到。止,观其所好:通过一个人的爱好,能看出这个人的本质。习,观其所言:第一次跟一个人见面的时候,他说的话不算什么。等相处得久了,再听听他跟你说什么,是不是跟当初一致,跟当初的差别越大,人品越不好!穷,观其所不受:人穷没关系,穷而不占小便宜,这样的人本质好。贱,观其所不为:人地位低没关系,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尊严,这样的人本质特好。8.《资治通鉴》鉴于往事,资于治道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616e000370e7fec108c2?from=pc《资治通鉴》是一本提供智慧的著作,这是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由北宋司马光等撰,记载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从北宋到清朝,《资治通鉴》一直是帝王经筵上经常使用的历史教材,因而被梁启超称为"皇帝教科书"。从曾国藩到毛泽东这些政治家都喜欢读《资治通鉴》;毛泽东晚年曾对人讲,他将《资治通鉴》这部 300多万字的史书读过"一十七遍"。9.《近思录》身边之事,日常之理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61720001e3a982810f28?from=pc《近思录》是囊括了五位顶级理学大师--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的思想精华,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在书中得到了全面阐述,是学习研究理学最为经典和权威的著作这本书中的太极、理、气等,是理学经常论及的根本和核心范畴,其一切理论都是建基于这个高度之上而得出的。说白了,理学之所以让人觉得疏远和不亲切,不是因为它有问题,而是在于太高、太精英化。10.《曾国藩家书》唯读书可改变气质https://p1-tt.byteimg.com/origin/616e000370e8bafe4df7?from=pc《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这些书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引用培根说的:"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总之,每天花一个小时读几页书,不仅能让你的生活更加充实,还能学到不同的东西,感受不同时空的文化。
页:
[1]